受生产水平限制,在古代,粮食增产非常难实现,如电影《大明劫》所说:“什么是人心,人心就是粮食。”对于历代王朝,想要国家长治久安繁荣,首先就是要手里有粮。赶上王朝初建,再苦再难也要扶农。
而在古代,特别是因饥荒、战乱而百废待兴的年月里,囤积居奇的商人,正是农业生产的大敌。利益的驱使下,商人往往会哄抬粮价,与封建王朝争抢宝贵的粮食资源。
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宋朝,北宋中期的浙中灾荒里,就出现了“商贾争粟,富家闭粜”的闹剧。富商们断绝粮食销售,关起门来等涨价,“官仓无粮”的北宋王朝只能眼睁睁干看。结果一场饥荒,导致“米斗二百,人死大半”。这还是在大宋号称“太平盛世”的年月里。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时,汴京豪商趁机大发国难财,一斗米涨到了近两千钱,给接下来的“靖康之耻”着实加了一把火。
触目惊心的教训,自然也叫历代王朝警醒。对于商人的打压防范,也就成了常态。
历代王朝要繁荣兴旺,首要的突破口,就是农业的发展。比如北宋真正成为“富宋”,就是从宋真宗年间不遗余力地开展农业改革开始。而一生以铁腕手段治国的明太祖朱元璋,也通过各类强硬的国策,令明朝田亩突破八百万顷,岁粮收入突破三千万石,是宋元时代的两倍。“宇内富庶”的景象,撑起了大明辉煌盛世。农业有多重要,也就一目了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