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则短评只谈谈故事,我觉得片中最像诗人的人物,就是陈蕙,疯狂的宣泄着对李五的爱,她评价张目“写给自己看的诗”时,用了“直接”二字,她又何尝不是以如此直接的方式,去爱李五呢,就如同母亲一般,是她成就了诗人李五这个身份. 我认为诗人这个身份,也是片子里最大的象牙塔,李五对其的迷恋以及周围人对诗人的艳羡,如果说电影主线讲的是,李五如何成为一名“诗人”前後的话,不如说是他在拼命摆脱自己身份阶级的过程,写诗不过是一个工具罢了,就如同片中多次提及的那位来自农村的临时工,拼命工作也好,跟风作诗也罢,都是为了摆脱他农民的身份,可最后呢,李五成了诗人,却失去了. 新的时代到来了,好像什么都变了,人人都有了新的身份,可那份挣扎,那份想摆脱命运束缚的挣扎,依旧还在!甚至更重. 6/10. 影片从工作和生命两种纠缠不清的命题获得罪与罚式的戏剧张力,社会对死刑的态度是分裂的,民众为吊死纳粹欢呼,转眼因为亲手给弱女子送行朝皮尔庞特出行的车子窗户上吐口水,皮尔庞特整个人也属于分裂,绞死对他而言除了糊口的工具没有道德形式上的意义,他热爱家庭、朋友,但工作中他只是被异化了的工具,没有欢笑没有歌声. 皮尔庞特有两次转变:第一次在电影院震惊于犹太人大屠杀的疯狂,意识到死刑并非罪有应得,仅出于荒谬而残忍的理由,后面给战犯套头绳时黑鸟尸体、环拍邢台的空镜配合华美的交响乐,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感,第二次是亲手绞杀一个温和腼腆的朋友,狱中朋友动听的歌声令皮尔庞特的内心震颤了,他果决的动作变得沉重,就像朋友放浪的女友被赶出酒吧前指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