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电脑上的硬盘40多岁了 当然,没有一块硬盘能如此长寿 早在1956年,国际商用机器公司(IBM)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磁盘存储系统 IBM 305 RAMAC,这个只有5MB的存储设备却拥有50个24英寸的盘片 在那个时代,RAMAC是令人吃惊的计算机设备——就其笨拙程度而言,在今天毫无疑问也是令人吃惊的 1973年,IBM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的硬盘IBM 3340 这种硬盘拥有几个同轴的金属盘片,盘片上涂着磁性材料 它们和可以移动的磁头共同密封在一个盒子里面,磁头能从旋转的盘片上读出磁信号的变化--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硬盘的祖先——IBM把它叫做温彻斯特(Winchester)硬盘,也称温盘 温彻斯特硬盘温彻斯特硬盘“温彻斯特”这个名字还有个小小的来历;IBM3340拥有两个30MB的存储单元,而当时一种很有名的“温彻斯特来复枪”的口径和装药也恰好包含了两个数字“30”;于是这种硬盘的内部代号就被定为“温彻斯特” 温彻斯特硬盘采用了一个了不起的技术:它的磁头并不与盘片接触;可以想象,如果要提高存取数据的速度,硬盘的盘片就应该越转越快 但是如果磁头与盘片接触,那么无论采用什么材料都不可能胜任这种工作 技术人员想到让磁头在盘片上方“飞行”,与盘片保持一个非常近的距离 这个想法是可行的,因为盘片高速旋转会产生流动的风,只要磁头的形状合适,它就能像飞机一样飞行 这样,盘片就能旋转的很快而不必担心摩擦造成的灾难 磁头被固定在一个能沿盘片径向运动的臂上 由于磁头相对盘片高速运动,并且二者距离很近,哪怕是一丁点灰尘也会造成磁盘的损坏 所以,盘片、磁头和驱动机构被密封在了一个盒子里 1980年,希捷(Seagate)公司制造出了个人电脑上的第一块温彻斯特硬盘,这个硬盘与当时的软驱体积相仿,容量5MB(可以想象,这种容量在今天什么也做不了,但是在当时对于个人电脑却是个天文数字) 硬盘容量的提高依赖于磁头的灵敏度 如果磁头越灵敏,就能在单位面积的区域上读出更多的信息 80年代的硬盘使用所谓的薄膜磁头,后来,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材料,这种材料的电阻能随磁场的变化而变化,这就是现在通用的“磁阻”磁头(即MR) 高灵敏度的磁头为高密度的存储提供了可能 目前几乎所有的机械式硬盘都以“温彻斯特”技术为基本原理 其技术目前已经相当成熟,具有存储容量大,单位存储容量成本低的特点 “温彻斯特”硬盘采用表面涂有磁性介质的盘片做为存储载体,其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来的便是一个个磁颗粒 微小的磁颗粒极性可以被磁头快速的改变,并且在改变之后可以稳定地保持住极性,通过磁颗粒的磁通量以及磁阻的变化来记录二进制中的0或1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磁盘的存储密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之前“垂直存储”技术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并且这种技术带来的成本提升十分有限 今天,尽管我们的硬盘能够储存数百甚至上千GB的信息 它们的实质与1973年IBM发明的温彻斯特硬盘没有区别 那个盛有高速旋转的碟子的方盒,仍然是快速大量存取数据的最好选择